全国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学术论坛在宁召开
11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科协科技创新部指导,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铁道学会等10个全国学会与东南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学术论坛在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刘经南、黄卫、杨永斌、丁烈云、王建国、卢春房、刘加平,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重大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最新趋势进展,研究我国基建相关领域卡脖子问题的破局之道。
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致辞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卢春房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发展与我国海量基础设施相适应的世界领先的智慧建造与运维技术,保障国防建设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运营需要,提升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是广大土木工程科技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共同努力的方向。“我相信通过本次论坛的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能够推进本领域的自主创新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创新部副部长林润华致辞
中国科协科技创新部副部长林润华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跨学科交叉多学科融合的重要举措。他希望与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刻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历史机遇,充分认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性、渗透性和引领性,通过论坛深入交流、互学互建,以智能科技推动基础设施的建造与运维,为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也将一如既往支持全国学会、高校、科研院所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开展科技创新,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我国基础设施(包括轨道交通、重大能源工程、市政与公共建筑等)体量巨大、造价与运营成本昂贵,其安全关系国计民生。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快速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造与运维正处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
“如何运用新技术让土木工程建造和运营维护更加智慧化,是此次大会的重要议题。”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建告诉记者,在建造过程中,采用智能感知手段和物联网系统的构建,能够使人与建造过程互联互通,实现工程建造全过程数据化协同,从而提升建造施工效率,保障人员、设备的安全。
在基础设施的建造过程中,如何判断实际尺寸和设计图纸是否存在误差?“以往我们只能通过人工测量,费时费力。但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可以利用光学相机、激光点云数据、深度学习算法等进行自动化尺寸测量。”张建表示。
此外,新技术也在为基础设施的运维“保驾护航”。就拿桥梁的运维来说,当前不仅能通过智慧化手段对桥梁及时预警,监测手段也更加轻量化。“目前,通过光学相机和微波雷达,我们可以在几百米,甚至一公里外的地方识别桥梁的振动信号,这就类似于帮桥梁做‘心电图’,从而诊断出桥梁是否出现病害。”张建表示,这种轻量化测量的方式成本低,使用方便,且可以实现桥梁病害的及时预警。
据悉,作为新基建领域最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学术论坛,全国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学术论坛跨越土木建筑、公路铁路、城市规划、测量测绘、电子电气等多个学科,始终强调产教融合,着力推动学科交叉,助力新基建创新发展。